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改革开放历程中,北海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组成幸福和谐大家庭——

手足相亲 团结奋斗 共创美好未来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何美
在东山村,各族群众喜迎“广西三月三”。(东山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筑梦40载。

  1984年,北海成为我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一夜春风迅速拉开了北海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序幕。春潮拍岸千帆进,八方宾客踏歌来,在33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2017年,我市拉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序幕,掀开了民族工作历程上重要的一页。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窗口”“进连队”“进海防”“进渔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域化。

  40年波澜壮阔,40年春华秋实。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北海、融入北海、爱上北海,全市常住人口从1984年的17.16万增长到如今的188.84万,汉、壮、瑶、苗等47个民族群众互嵌融合发展,组成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北海城市人口聚集效应明显,是全区4个人口呈现净流入城市之一。2023年,北海市被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北海各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榴花开籽籽连心

  茶亭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在这1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了18960人,其中流动人口就有11000人,汉族群众与壮族、侗族、苗族、朝鲜族等8个少数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茶亭路社区党委书记庞洁是地道的“老北海”,在她印象里,1984年,北海进一步对外开放之初,这里还是一片旧厂房。时光推移,楼盘渐兴,到2010年配套设施已相较成熟,因位于“黄金北岸”,天南地北的“候鸟”慕名而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随着北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完整的产业布局、日益完善的城市建设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全国各地各族群众到北海打拼。

  “曾经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员的人缘不亲、文缘不通、纠纷不断的积弊是横跨在社区治理面前的首要难题。”庞洁说。这并非个性问题,而是在北海开发发展过程中曾面临的共性问题。

  2017年8月,我市出台《北海市依法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民族团结工作实施方案》,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整体统筹规划,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持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021年2月,我市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北海“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新北海人”,这个称谓浓缩了一座城市对外来群众的包容和人文关怀。

  “我们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建立网格员网络和信息报送制度,积极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把‘候鸟’们视为亲人,以优质服务不断拉近干群距离。”庞洁说。心捂热了心,“新老北海人”之间的隔阂、误解与排斥逐渐消除,组成民族融合共生的大家庭。网格员队伍中就有50%是外地群众,他们积极投身社会治理,朝鲜族“候鸟”组建的“红邻”舞蹈队、社区组建的“候鸟”志愿服务队、文艺舞蹈队等让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家园。

  清朝末年,一富商为来往行人修建亭子歇脚,并免费提供茶水,留下美名,茶亭路社区因此得名。百年过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已融入人们精神血脉。

  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也成为了新北海人的另一个暖巢。为帮助“候鸟”了解北海、爱上北海,该联合会于2017年成立,现有2万多名会员,包括壮、汉、苗、满、白、蒙古、维吾尔等20多个民族。该联合会为旅居者子女就学、经商创业、文化交流、安居定居等方面提供服务,极大促进了“新老北海人”在珠城心手相牵、相互交融。

  北海建立健全“候鸟驿站”“红石榴工作室”“市域社会治理”“旅居者联合会”“民族特色村寨”等5类300多个交融平台。持续推进“三项计划·桂在行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今,外来各族群众分布于北海各个街道社区,与本地居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居模式。不少“候鸟”是各领域退休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等,他们踊跃参与社会文体活动、社会公益,为北海注入新活力。

  市委统战部民族工作分管领导表示,北海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坚持“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的交融理念,建立有利于“新老北海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体制机制、政策举措,描绘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

  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共建富裕幸福家园

  在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从河池市大化县搬迁过来的300多户壮族、瑶族同胞和当地群众携手谱写了“东山再起”的团结奋斗史。东山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小康村。2018年,东山村被国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30余年砥砺前行,沧桑巨变。原来简陋的移民安置点现已楼房林立,大棚种植、生猪养殖和龟鳖养殖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当地群众接纳我们,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殷实了。”东山村村民唐玉清谈到“东山再起”时,脸上充满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近12年来,北海争取中央、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约3483万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

  今年,侨港镇迎来了40岁生日。

  40年前,它集中安置越南回来的归侨7700多人,以其创新的思路,良好的安置效果,被联合国难民署誉为“世界难民安置的橱窗典范”,也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典范。40年来,原来的荒滩变成了今天的全国旅游特色小镇、渔业大镇。

  1988年出生的冼宙洋是归侨二代,听过父母划着小船到侨港扎根奋斗的经历。他童年中的小小一方天地,现在已经变成了敞亮的小洋房,母校内杂草丛生的操场变成了塑胶跑道,海外亲戚从归国带礼物转变为到国内采购,不禁让他感慨:“就像列车呼啸而过,发展太快了!”

  不少年轻人像他一样回到家乡,接过振兴侨港的接力棒。他周围集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将一个老旧的电影院,改造成融艺术共创、艺术展览、音乐live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和艺术实践地——港港文创中心。说起创业初心,他表示,“想为侨港文旅做点事情,种下艺术的种子,希望大家提起侨港,不仅是各路美食,还有艺术、文化上的东西。”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开荒拓海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群众日子蒸蒸日上,奔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新生活。

  侨港的发展正是北海全体人民努力走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回首北海开放40年,是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的40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40年。

  40年来,我市着眼民生福祉、致力于民生改善,79个贫困村、13095户、5.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年的754元增加到2023年的43539元,农村居民人均从1984年的316元增加到2023年的20936元;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长足发展,至2023年末,北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0.07万人、167.08万人、27.53万人和19.9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1%,城乡低保标准持续保持全区前列。

  精神相依、人心相聚,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2024年10月11日,银海区疍家小镇初心广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各族同胞挥扬五星红旗,一曲《歌唱祖国》萦绕上空。各族人民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一部厚重的中国史,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成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撑。

  被誉为“南海前哨的钢铁红色娘子军”的地角女民兵连,在1984年后,脱下戎装,投入新战场,有的带着近万名群众将海产品远销国外,创业致富;有的成为调解纠纷的和事佬、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军、百姓安全的守护者……与群众书写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在新时代,女民兵连以“传承革命薪火 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讲好红色故事。岁月更迭,海风吹老了人的容颜,却吹不散炽热的家国情怀。从上世纪60年代成立至今,这支民兵部队经历了11任连长的轮替。“女承母业”“妹承姐业”,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她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与日俱增。

  展开北海历史长卷,无处不闪耀着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点点星光,无处不荡漾着各民族手足情深的串串涟漪,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见证。

  北海在开放发展的进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全市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40年来,构建了常态化“大宣教”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各类干部培训、各大中小学校的学习内容;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同心文化载体等67个,每年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研讨活动、文化惠民活动上千场次,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40年来,画好文化认同“同心圆”。持续实施文化传承工程,弘扬汉文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打造“丝路古港 潮美北海”的城市品牌,将汉代文化、海丝文化与本土南珠文化、疍家文化、客家文化等充分结合,举办北海南珠节暨国际珍珠展、侨港开海节等大型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各族群众深受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沁润感染,互嵌互融,共享共乐。

  40年来,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立足北海区位优势、突出滨海旅游、海丝文化、南珠文化、疍家文化特色,实施模范引领工程,先后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教育基地、模范个人共计440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时代新风,催发珠城各族群众团结奋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感到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在不断增强,最明显的感受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地角女民兵连指导员曾德尚深有感触。

  北海对外开放4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北海在从封闭落后的南疆边陲小镇蜕变为现代化滨海城市的进程中,谱写出万众一心、日新月异的精彩篇章。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广告
   第06版:沙龙 副刊
   第07版:品读 副刊
   第08版:国际
习近平会见澳门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岑浩辉
习近平会见斯洛伐克总理菲佐
我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拉动工业投资
市政协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北海市救助管理站获“国字号”荣誉
手足相亲 团结奋斗 共创美好未来
2024年中国不锈钢行业年会暨产业发展大会在北海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