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穿百家衣上大学

李秀芹
  弟弟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开学前几天,母亲想去集市扯几尺布,找村里手艺最好的裁缝孙婶给弟弟做一身新衣服。可此事却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反对的原因,一是家里不富裕,二是父亲一辈子低调,不喜欢张扬。

  父亲不赞同,母亲只好打消给弟弟做新衣服的念头,将弟弟平时穿的衣服浆洗干净,让他开学那天穿。

  弟弟去大学报到前一天,父亲就和胡同里的耿大爷说好了,次日上午让耿大爷赶着马车将他和随身行李送到汽车站。

  第二天一早,耿大爷套好马车,来帮弟弟搬行李,看到弟弟穿的都是旧衣服,就数落起母亲,说孩子去省城读书,穿得太孬了,让人家瞧不起。

  父亲不愿听这话,说:“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学习好了,自然被尊重,学习不好,打扮成花蝴蝶也没用。”

  耿大爷脾气倔强,他用旱烟袋敲着桌子,说:“不是让人瞧不起咱娃,是瞧不起咱这地方,地方穷了,家里条件肯定也不行。”

  耿大爷这么一说,父亲也不愿跟他争执,毕竟他是一番好意。父亲沉默不语,耿大爷转身回家,出来时,手里多了一件白衬衣。

  这件白衬衣是耿大爷儿子为相亲买的,衣服买了,女方那头又不愿见面了。衣服放了一年,如今儿子胖了,穿不上,送给弟弟穿。

  弟弟不好意思收,耿大爷脾气上来了,一把薅过弟弟的后脖领子,一副不换衣服别想动弹的架势。

  弟弟瞥眼看父亲,父亲无可奈何,只能说:“耿大爷一番好意,你就收下吧。”

  耿大爷的大嗓门惊动了四邻,大家纷纷出来看,知道事情真相后,孙婶对母亲说:“衬衣是新的,裤子太旧,不配套。我家还有条新做的裤子,是给外村一位小青年做的,一直没来取,八成是不要了。我看你家娃穿正合适。”

  母亲为难地看着父亲,让父亲拿主意,父亲以为孙婶想强卖给我们家,街坊邻居的,也不好拒绝,便让母亲回家拿钱给孙婶。

  孙婶脸一拉:“我这是送给娃的,他毕业工作了,让他自己还我这个人情,你们跟着捣啥乱呀?”

  这天,胡同还没出,弟弟就被乡亲们打扮一新,有人送来帽子,有人送来新鞋,送弟弟衣锦出乡。

  父母一直记着这份情,邻居们虽嘴上都说衣物是家里闲置不穿的,但那都明白是为了让弟弟收下而故意找的说辞。

  弟弟大学专业是建筑学,毕业后,分到省建筑公司工作。此后,村里谁家盖房子,弟弟都会帮他们画图纸,休息日还抽空亲自到现场当监理员。

  父亲常嘱咐弟弟:“在大城市上班,也不要忘本,要记住,当年是乡亲们把你打扮一新,送你出村上大学的。现在有能力了,要多为乡亲们做事,这才是真正的衣锦还乡。”

  一个衣锦出乡,一个衣锦还乡,两个“衣锦”重点不同,却都包含着乡情、人情,提醒着弟弟,无论飞多高,走多远,都要牢记家乡,保持善良,懂得感恩。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国内
   第05版:文化·体育
   第06版:粤桂琼十四市报业联盟专版·玉林
   第07版:南珠 副刊
   第08版:国际
穿百家衣上大学
记忆里的篱笆
有理想的大枣
“柿”来“情”往
晒秋
以诗歌之名
畅想
静谧